參考消息網4月17日報道 今年年底前,包括上海在內的長三角區域將向社會公佈霧霾“源解析”報告,霧霾重鎮北京、天津、石家莊則要在今年6月底前就公佈相關數據。
  據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4月16日報道,通俗來說,“源解析”主要分析PM2.5來源分成哪幾大類,每類對環境污染的“貢獻”率是多少。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日前公佈的初步解析結果是,上海的工業(32.9%)和交通(25.8%)是最大污染源,合起來製造近六成的污染,外來污染物則僅占兩成。
  專家稱,到電廠、鋼鐵廠、餐館、農田等處採集數據很不容易。數據帶回實驗室後,還得通過儀器分析,再利用模型進行分析、計算。
  以餐館為例,採集數據時先要細分是中餐館還是西餐館,中餐館里再分類上海菜和其他菜系,原因是它們所產生的PM2.5不盡相同,這多少解釋了為何北京去年表態要取締露天燒烤來整治污染。
  若是研究交通工具的污染排放,則要把汽車、船舶或飛機等移動源的不同年份、車船機型、噸位、控制技術等指標納入考量。上海官員稱,上海環境監測部門是從2009年才開始採集源解析所需數據,這和歐美國家相比仍處在初級階段。
  報道稱,基於中國的環境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,當局費盡心思找出污染源恐只是千里之行第一步,後面的路尚很遙遠。
  按照中國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之前的說法,“底數不清、機理不明、技術不足”是制約中國大氣污染防治的瓶頸之一。然而中國過去幾年在雲計算技術搭建、大數據分析上的井噴式發展也令人納悶,中國遠超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信息技術,是否卯足了力,為當局提速揪出霧霾“元凶”盡責。
  誠如上海有關當局所言,數據採集、系統分析等一整套程序或許現階段還不盡完善,而信息本身的公開與共享(不足),有時或也制約了接下來的發展。
  報道認為,如果“源解析”等環境監測、治理的環節能逐步放開讓市場發揮作用,以政企合作的方式進行,或許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,同時減輕當局在這方面的投入,把更多精力和財力轉向立法和監督。
  (原標題:中國欲確定污染源 新報稱治污路“尚很遙遠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l74uljej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